2080
2017/8/14 上午 12:35:13
2017/6/21 下午 09:42:04
大乘長淨戒開示
大乘長淨戒開示
2080
2017-08-14
2017-06-21

怙主 果碩仁波切 開示
時間:2016年4月5日及2016年4月6日
地點:果碩大慈普利寺

前行

因為明天要受大乘長淨戒,如果明早再講解,將會耽擱很長時間,而且大家需要去工作。有些是以前未曾受過的,所以今晚先就大乘長淨戒,稍微講解一下。

一般來說,大乘長淨法門,我們可以終生受持,也可受持一個月之久。另外,在每月初八、十五、三十這三個吉日,若能受持將會很好。如果不能的話,每月初八、十五這兩天受持也可以。還有年初的神變月,以及氐宿月(藏曆四月)初一到十五,若能受持,將會非常殊勝。通常,我們受大乘長淨戒的時間,跟近住戒(八關齋戒)是一樣的,是從早晨黎明時分,一直到次日日出之前,共一晝夜的時間。如果不能保證一定從黎明開始的話,也可以從受戒時起,到次日日出為止。所以時間並不是一定的,即所謂「從今時起,直至明日日出以前」。如果不從黎明開始,那麼什麼時候圓滿呢?這要各別去看。有說法謂:即使不能持一晝夜的時間,持一整天(不算夜間)也可以。

其次,要作內、外的洗濯。因為是密法,屬於事續部,而且大多依觀自在而修斷食齋戒,所以外在洗濯即保持外在的潔淨很重要,包括手、足等在內的各支分,要好好洗濯乾淨,這是外在洗濯。然後,最重要的是什麼呢?所謂「最重要」,外在潔淨固然重要,然而最重要、最根本的是內在洗濯。我們的意要斷除惡業,猛利精勤善業,這才是大乘長淨戒。以出離心、菩提心為等起,就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那樣,這些等起要圓滿具足。要作內、外這兩種洗濯。

複次,我們如今有很多特殊的良緣;其中,能夠受持大乘長淨戒,也是一大善緣。所以要思惟:要如理地、好好度過這一晝夜的時間,令其具足義利。

大乘長淨戒,第一次要從師長座下受持一次,以後就可以各自在佛像前受。在家裡佛像前,以香、淨水(閼伽)等先令清淨,而獻供養,然後在佛像前受持律儀。在斷食齋戒(紐涅)的時候,因為大多配合斷食齋戒,所以勝解師長為觀自在,而受律儀。如果是在平日,可以勝解師長即為釋迦牟尼佛、無量光佛,在其形像前受戒。

在佛像前敬禮三次,從「嗡」開始合掌。因為跟事部不空羂索有關,平時要配合《大悲觀自在斷食齋戒儀軌》的開頭部分(譯注:這一段後面所說都出自此軌)。結蓮花部三昧耶印,而誦「嗡 貝瑪 烏巴哇耶梭哈」有些儀軌裡面說:決定需要念誦;有些說不結手印也可以。但在類似配合大悲瑜伽的斷食齋戒時,決定要念誦。如果能念誦將會很好。誦「嗡 貝瑪 烏巴哇耶梭哈」結手印。念誦「嗡 薩爾瓦 達他嘎達……」時,當申禮敬。接下來,誦「十方安住一切佛菩薩,直至證菩提一切時永供,祈請諸佛菩薩納受我,並祈賜我得無上悉地。」這些在我們的大乘長淨儀軌裡面沒有,在《斷食齋戒儀軌》裡面有;在有些大乘長淨戒法本裡面是有的。為什麼需要念誦這些呢?《不空羂索續》和《三三昧耶建立續》說,要立誓、敬禮、一切時中普遍供養一切自身、受用,請求賜予無上悉地。觀想諸佛、菩薩,為利有情安住上方。敬禮、供養自身、隨念佛等,是極其重要的。

明天受過大乘長淨戒之後,有的人要回去吃早餐、上班,留下來的人,仁波切會帶領大家共修一遍《斷食齋戒儀軌》。

其次,要作念思惟:十方一切勝者、菩薩,都在自己前方安住。
 
近住八關齋戒和大乘長淨戒兩者,都有八種應斷,在這方面是相同的。但是有很大的差別:

第一、兩者的來源不同:近住儀軌是在《梵志安住經》說的,大乘長淨戒則是在《不空羂索續》裡面說的;

第二、受戒的對象不同:若是近住戒,出家人不可以受;大乘長淨戒的話,出家人或苾芻金剛持非但可以受持,而且如果受持,將有極大功德利益;

第三、受戒的意樂不同:近住戒屬於別解脫戒,因此僅以希求自身寂靜涅槃的意樂,便可生起近住戒;大乘長淨戒則一定要為利他而欲成佛。我們在受長淨戒時,除了念誦「諸佛正法眾中尊」等之外,沒有什麼特別要受菩提心戒的。在《斷食齋戒儀軌》開頭部分:「為利自他故,願發菩提心。」接著念誦七支。獻曼荼羅之前、之後,都要念誦這段,特別受持菩提心戒,就會很圓滿了;

第四、兩者儀軌不同:近住戒出自《安住經》,所以與平常別解脫戒的受戒相似,僅念誦歸依就可以;大乘長淨戒則是《不空羂索續》所說,所以就像受菩提心時那樣,念誦:「上師諸佛與菩薩,伏請於我作憶念,猶如往昔諸如來,菩提心者令發起,及於菩薩諸學處,彼等依次而安住,我亦為利眾生故,菩提心者令發起。」觀想十方一切勝者、菩薩在前,並思惟:「如同往昔諸佛菩薩學修之時,受持大乘長淨戒;為了效法他們,我也要那樣修習、如理守護。」而作受持;

第五、所證之果不同:受戒時的等起既不相同,所證的果也將各異。近住戒的等起,是希求自利,以涅槃寂靜、希求解脫為意樂,以此受戒戒即生起,雖然沒有菩提心,但也是圓滿的。所以會證得劣乘涅槃,可能也會證大乘涅槃。大乘長淨戒,如果受已不退失,決定唯成圓滿菩提之因。這是所證果差別,這樣的差別也有很多。

就大乘長淨戒而言,我們先講解受戒部分,然後講解學處,之後是功德勝利。請大家看我們的法本。前面是加持供品、迎請,然後在所迎請的本尊之前奉獻七支。這些念誦完之後,供養曼荼羅,正式受戒,這一段從「願十方諸佛菩薩憶持護念」開始。正行分成兩個部分:第一、受戒;第二、講授學處。之後,為圓滿支分要誦「淨戒陀羅尼」。

先要請求憶念,也就是「願十方諸佛菩薩憶持護念,願阿闍黎(譯注:儀軌譯文原文作「上師」,然與藏文不符,故此校訂為「阿闍黎」,下文同)憶持護念。」這一句。在師長、阿闍黎座下受戒時,這兩句可以合併念誦為:「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及阿闍黎,請憶持護念我。」平時我們自己在家裡自受的話,不需要念誦「願阿闍黎憶持護念。」

正行受戒時,是配合譬喻的。「如同往昔如來」,這裡「如來」就是在一切法自性空的法界中,入定於無分別現前通達的智慧,無有退失,法身不動。所謂「阿羅漢」,是「殺敵」的意思。給我們帶來痛苦的就是「敵」,而痛苦是誰造成的呢?並非外在的敵人,而是指內在的、出生一切煩惱和過愆的最主要的敵人,也就是無明我執,或者說俱生我執。以通達無我的智金剛,無餘斷除彼怨敵者,就是「阿羅漢」。所謂「正等」,是指福、智二種資糧,圓滿無缺。所謂「覺」,是指佛陀,藏文叫「桑傑」。「桑」是從無明睡眠中覺醒;「傑」是指如所有智、盡所有智,一切功德支分圓滿,所以叫「桑傑」。或者說,「桑」是從無明、二障習氣的迷霧中覺醒;已證現證空性的妙智,如現日光,所以叫「傑」。也就是佛的斷、證二種功德圓滿的意思。

這裡說的「調順馬王」,也是一個譬喻。過去有一位名為「獅子」的商主,和五百商人一起入海尋寶。他們的船被逆風吹到一座島上,那裡有很多食人羅刹。他們跟島上的女人們結為夫婦,兒女成行。有一天,「獅子」商主到南邊的一座山邊,看到一個聚落,周圍圍繞著黑色的城牆。有個三十三天的天人,化現為人相,出現在「獅子」商主面前,跟他說:「現在跟你們結為夫婦的那些女人,其實不是人類,而是食人羅刹女。以前從贍部洲來的那些商人,也是被風吹到這裡的,他們之前也曾過著好日子。現在你們到來了,就把以前那些商人關到黑色城牆裡面,準備以後吃掉。將來也一樣,會有商人到來,到時候你們也會被關到黑色城牆裡面,然後被吃掉。」商主問:「有沒有辦法脫離險境呢?」天人回答:「有辦法。三十三天有調順馬,四月十五日那天會從三十三天下來。馬有雙翅,就像鵝的雙翼一樣,在天空飛翔而來。然後在島上的河沙,呼喊:想去南贍部洲的人,請騎到我的背上!如果抓住它的馬鬃、馬尾或身毛,而且不要回頭看,那麼它會運用神通將你們帶回贍部洲的住所。」本來是馬,卻能夠說話,因為是諸佛、菩薩的化現,被稱作「調順馬王」。

「獅子」商主回來,告訴其他商人說:「你們一定要明白,跟我們在一起的那些女人其實都是羅刹女。以後來了新的商人以後,她們會把我們都吃掉。」那些商人都很恐懼,問他:「有沒有什麼辦法脫離這種險境?」商主說:「有辦法。」並轉告了天人的話。到了四月十五日,商人們就來到八功德水邊,依照商主所說,在那裡等待。調順馬過來之後,大部分人騎上馬背,有些抓住馬鬃、馬尾或身毛。調順馬運用神通,將他們全部帶回了贍部洲。羅刹女看到了,就對他們叫喊:「你們這些商人,難道已經不再愛我們了嗎?就算不愛我們了,對我們的兒女竟也不再慈愛了嗎?」那些商人裡面,有些對女人和兒女心懷貪愛,所以就回頭看。結果,一看就掉下去了。還有當初沒有來得及上馬的人,羅刹女看到他們,就說:「你們要去哪裡?」把他們都吃掉了。這個是「調順馬王」的故事。(譯注:故事出自《大乘莊嚴寶王經》,稍有出入)

藏曆四月十五日,一般來說是世尊成正等覺的吉日,也是傳承師長吉祥苾芻尼證得雙運果位並成佛的日子。所以這裡說「猶如調順馬王」,這個譬喻的意義是什麼呢?表示世尊從生死、惡趣苦處和怖畏中,救度一切有情,令趣解脫、一切智地,就像調順馬王那樣。

之後,「及大象王」也是配合譬喻。所謂「大象王」,是一切大象之尊,是三十三天帝釋天王的坐騎,名字叫「伊羅婆那象王」。它的身量有很多由旬那麼高大。在它頭上,中間坐著帝釋天王,左右是其他三十二天,就是帝釋天以下的三十二天大臣,背上坐著其他天眾,就是跟阿修羅打仗時候的諸天。象王耳邊有天鐵作成的劍輪,這樣投擲出去,可以投到十二由旬遠的山上,高低可以有一百由旬,砸到阿修羅境內,戰勝了阿修羅。這裡也是一個譬喻,象王戰勝了阿修羅軍隊和一切魔軍,佛薄伽梵也如象王,降伏煩惱魔等「四魔」,戰勝億萬魔軍,而現等正覺,所以說「如大象王」。

「應作者作」:是說現證法身。大師薄伽梵以增上三學,修習空性心要,最終證得二種法身,所以說「應作者作」。「所作已辦」:大師佛薄伽梵過去在無量阿僧祇劫中,為利有情修學菩薩道,最終證得二種色身,作諸事業,無功用轉任運饒益有情。「舍諸重擔」:「重擔」是指由惑、業所取有漏取蘊,將其棄舍,即是「舍諸重擔」。「逮得己利」:依止修行,隨證自利。在有學道,修習唯作利他的菩薩苦行之理;無學道時,隨證利他圓滿——佛的法身功德。這是發願:能無功用任運利他,現證法身。「盡諸有結」:是指「九結」。由業、煩惱增上力故,令我們恒無間斷系縛在恐怖的三有中的「九結」,也就是:貪、恚、慢、無明、疑、見、取、嫉、慳。能夠永盡「九結」,則為「盡諸有結」。「具真實語」:世尊以其所見如實、無倒取捨,為令所化有情證得解脫和一切智,開示無倒正道的親自宣說的佛語、加持令他所說語教、開許語教,稱為「真實語」。「心善解脫」:是說佛的斷德圓滿。佛不僅已斷除了煩惱,更已善斷所知障在內的一切諸縛,證得解脫心之功德上首——斷德圓滿。「正智解脫」:指的是佛的證德圓滿。佛已善斷煩惱障,並具足解脫所知障方便上首——通達無我的究竟智慧,以斷、證圓滿為自性,故稱「如來」。所謂「彼等」,是指彼等如來。這樣的斷、證圓滿的如來,為什麼要出世呢?他們又在做什麼呢?是為了一切有情現時、究竟義利。就現時而言,是攝益有情,令離三苦逼切;就究竟意義而言,是令有情心相續,能遍解脫煩惱。因此,攝其心要,就是:現時饒益有情,究竟令得解脫。那麼,在現時中,有助於解脫哪些痛苦呢?就是為了讓世間貧匱之苦、饑饉之苦等,永息、消滅。其他就是助益止息風、膽、涎等逼惱身心,四大不調所生諸病,也就是「為除疾疫」等,這樣去饒益。究竟而言,是解脫有情心相續。那麼,如何令其解脫?是以四念住等三十七菩提道品,圓滿自他一切相續,讓自他有情相續證得三十七菩提道品,而令解脫。「為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」(譯注:此句藏文有「決定證得」之義,今漢譯闕如):所謂「無上」,就是無有更上。「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」,是說毫無疑問、決定證得,為此之故,特別在道位學修大乘長淨戒,如同諸佛、菩薩所修習 的那樣。以上是譬喻部分,先講解它們的意義。

大師薄伽梵在南贍部洲出世,行十二種事業。從大乘觀點而言,世尊在無數劫前已經成佛,為了給隨行所化有情的修行做榜樣,而示現行事業相。眾多先賢所示現的解脫事蹟,也是為了給隨行弟子們的修行做榜樣。所以,就像過去十方諸佛受持大乘長淨戒,特別是在道位受持大乘長淨戒,如下文所說「我名某甲」,說各自的名字,「從今時起,到明旦日出,於一晝夜期間,為利一切有情,證得無上正等覺佛位,為此受持大乘長淨戒。」我們說「長淨」,這裡的「長」即是長養善根、增長福德,「淨」就是淨除惡不善法、煩惱及業。所以應該思惟:我為證得佛位,受持大乘長淨戒,如理守護眾支分,乃至微細支分。

我們受戒的時候,念完「為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,清淨奉持此大乘長淨戒。」再念「我名某甲」,這裡說各自的名字,「從今時起,到明旦日出」然後到「而清淨奉持此大乘長淨戒」,中間那些不用念誦。在各自家裡自受的時候,如果沒有時間,可以這樣簡化。開頭部分有七支供養;七支有廣、略兩種,我們念誦簡略七支即可。我們說受戒,這裡不僅有「受」,還需要「得」戒。為了得戒,最初需要以良好的等起來受戒,也就是出離心、菩提心。受戒部分要念誦三遍,不要念錯、混淆,好好念誦。請看法本。從「願十方諸佛菩薩憶持護念」這裡開始念誦,直到「而奉持清淨大乘長淨戒」,念誦三遍,好好思惟,生起「已得戒」的心。一切諸法觀待緣起而有,受戒也一樣;水、肥等因緣具足的話,苗芽就會生長。為了具足得戒因緣,我們要生起「已得戒」的心,就是想:「我已圓滿得戒。」理解了以後,要好好思惟,在念誦完第三次之後,要想著:自己已經很好地得戒,一定要清淨守護,心生歡喜。受戒時要觀想對境,這個不用特別去講,可以像之前那樣,觀想師長、大悲觀自在,作為資糧田主尊。觀想前方虛空,安住師長觀自在和無量諸佛、菩薩。要想著是前方資糧田在領誦,我們跟著念誦。

接下來,該講解學處了。「今時起不殺生」:這是第一斷殺生支。要思惟:從今時起,乃至明日日出以前,大到人、小到螞蟻,但凡有情的生命,都不能殺害。「他人財物不貪取」:這是斷不予取支。別人的物品、有主的東西,未經經過別人同意,大到貴重的東西、小到一針一線,也不能拿。現在,我們一般不會去偷針線了,所以可以想:連一朵花也不拿、不偷。「亦不行非梵行」:這裡不僅是戒邪淫,而且要行梵行,這方面相關的也都不要去做。「不妄語」:不說上人法,這是指大妄語,下至為了開玩笑而說假話,這些都要斷除。「不飲酒」:出生眾多不善、過失的因緣,就是能令人迷醉的酒。最好是連草尖露水大小的酒也不要喝。在受長淨戒時,在家人要想:我要斷除飲酒,哪怕草尖露水許。有人曾問:「會供的時候,可不可以嘗甘露?能不能吃肉?」如果受戒那一天作會供,我認為那一天也不需要受用。「不坐高廣大床」:這裡主要是指床很昂貴,比如用金、銀、檀木、沉香等等珍寶做成的床,或者昂貴的床。這樣的床是不可以坐的。所謂「高床」,是指一肘以上高度的床。然而,如果是為了修法,是沒關係的。

平常不可以戴裝飾品,比如珍珠項鍊,是說不能故意去戴,如果是平時身上具有的東西,你沒有在意它,比如平時戴著的手錶,或者念經用的念珠,我們不把它視為裝飾品,只是用來念經。當然如果沒有需要,不戴也好。

「不食非時食」:出家人從明相出現到中午,是可以進用飲食。我們在這裡受戒時候,中午一座要吃飽,過午以後,乃至明相出現,就不可以進食。在受大乘長淨戒時,有人吃早餐,有人不吃早餐,有兩種習俗。在臺灣都是吃早餐的,現在是這樣的。以後像修《斷食齋戒》的時候,早晨不要吃飯。如果是在各自家裡,也不需要吃早餐。在中午吃飯的時候,要一座就吃飽,吃的東西先擺在面前,吃飽才站起來。沒有吃飽就站起座,一會又回來吃,這是不可以的。在家裡先吃過早餐,然後再來受戒,這樣也可以。

「香水花鬘諸莊嚴,以及歌舞盡戒除」:不可因為貪著、嚴飾身體,而佩戴莊嚴、美妙花鬘。也不可因耽樂嬉戲而跳舞、唱歌。如果為了修法,而諷誦、唱誦等,則是容許的。以上就是八種應斷。

「如同一切應供尊,恒不行事殺生等。」也是一個譬喻。應該思惟:就像往昔諸阿羅漢,恒常不作殺生等根本、支分罪業,不僅僅是不作身語惡業,而且內心也能如理守護;我也發願效法他們,從今時起,乃至明日日出以前,為利一切有情,斷除殺生等根本、支分罪業,如理守護律儀。依此之故,願為饒益一切有情,速速證得無上圓滿正等覺果位!「此世多苦所纏縛,願得度脫窮有海。」這是在發願:我們自己證得圓滿正等覺位之後,願從生死苦海中,度脫為難忍眾苦所逼切的如母有情,令其解脫生老病死等三有苦,並能安置於解脫和一切智地。

接下來配合詞義,講一下「淨戒陀羅尼」。所謂「淨戒陀羅尼」,「淨戒」是指令過去違犯戒律,得以清淨;「陀羅尼」是指以意執持。「阿摩嘎」是指有義,「希拉」是指戒律,「桑巴惹」是指資糧,「巴惹巴惹」意為增上、增上,「瑪哈」意為大,「修達納」意為清淨,「薩多」意為令滿足,「貝瑪」就是蓮花,「畢布克碟」意為佩戴、莊嚴。佩戴什麼呢?「布紮」意為手,即莊嚴手,也就是:觀自在手持蓮花,蓮花裝飾觀自在的手。「達惹達惹」意為執持、執持,「薩曼達」是一切,合起來意為「遍持」,「阿哇洛給迭」是觀自在菩薩。總結咒義,即是:「具義戒律之資糧,增長盛廣令心淨,執持蓮花廣大手,遍令端嚴觀自在。」「嗡 阿摩嘎 希拉 桑巴惹桑巴惹」這裡「桑巴惹」有兩個,只念一個也沒關係。意思是資糧、資糧,也有配合福德資糧、智慧資糧而說的,只有一個「桑巴惹」則是總說資糧,念誦一個就可以了。再說一下咒義:「具義戒律之資糧,增長盛廣令心淨,執持蓮花廣大手,遍令端嚴觀自在。」

接下來,是大乘長淨戒的功德利益。我們未受戒者,需要圓滿受戒,這很重要,能夠積集無量福德;既已受戒,而不守護,是不可的。若不守護,如云:「有人以戒樂,有人以戒苦,具戒為安樂,破戒則為苦。」受戒之後好好守護,是非常重要的,能令具足義利。

不可輕視戒律,心存如是想法:「這樣沒關係,那樣應該沒有過失。」舉個例子:這是過去的一個典故,出自佛經。在大師佛薄伽梵時代,佛在南贍部洲出世、說法,有一龍王名「翳羅葉」者,化現轉輪王相,身著最極殊妙裝束,前來聽法。世尊問它:「你過去曾藐視迦葉佛的教法,現在還要藐視我的教法嗎?」並說:「請你現出原形,而來聽法!」翌日龍王來聽法時,因為它本是龍,就顯現為很大很長的龍,頭上長了一棵非常大的樹,樹幹有一由旬,因為樹根深植於大腦裡,每當風吹樹搖,龍就感到疼痛異常。龍王的頭在大師薄伽梵座前,尾巴在另外一個遙遠的聚落,首尾不能相遇。大龍來的時候,佛的那些眷屬非常恐懼。世尊對他們說:「你們不要害怕,他就是昨天現轉輪王相的那個龍王,前來聽法。」那些阿羅漢等眷屬問佛薄伽梵:「這裡有何因緣?」世尊說:「過去在迦葉佛教法中,他出家成為苾芻。在他來往經過之處,有一棵大樹。每經過時,頭都會碰到樹枝。結果他生起強烈的嗔恨心,非常生氣。心想:佛雖說不能砍樹等,並制為學處,但也沒什麼關係。於是輕蔑學處,砍斫樹枝。因為他是輕蔑佛語,覺得雖然違犯不去糾正也沒關係,有過罪也無所謂,所以感得在能輕蔑處——頭腦上長出了一棵樹。」這個故事的告訴我們:雖然是非常微細的學處,也要好好守持,這很重要。

下面說長淨戒的各別利益:守不殺生戒,則於一切生中,長壽、無病,威光赫奕;守不偷盜戒,則於一切生中,受用圓滿,自己的受用不會為他所損害;斷邪淫,則於一切生中,顏容端正,形色殊妙,諸根明利具足;斷妄語,則於一切生中,不為他人所欺誑,而且對自己所說的話,別人也會聽從;斷飲酒,則於一切生中,能令正念正知堅固,諸根明利,智慧圓滿;不坐高廣大床,則於一切生中,為他人所稱讚、尊崇,具足善妙臥具、褥墊等,隨其淨妙而得受用;過午不食,則於一切生中,飲食圓滿,不需劬勞而能受用;不塗香不戴裝飾品,能於一切生中,身出妙香,形色美妙,形貌端嚴,具足眾多妙相;斷歌舞者,斷放逸行,能於一切生中,身、心皆得寂靜調伏,自己恒常聽聞妙法聲,也能為他宣說。以上是各別功德利益。

大乘長淨戒總的功德利益:第一、猶如大地,為善法藏。一切稼穡,皆依大地生長,大地為其根本。受持大乘長淨戒,依此守護一晝夜戒,即是清淨戒律,則可出生圓滿善法稼穡。第二、斷八無暇,獲得圓滿。譬如好的地方,有情眾生都願意住在那裡,可以建造房屋,在此居住。同理,依靠守護戒律,可以獲得暇滿人、天依身。依此,可以值遇殊勝善知識,進行聞思修;依此,可積集二種資糧;依此,不僅能獲得「增上生」即人天身,而且能究竟證得圓滿正等覺位。守護大乘長淨戒,可關閉生惡趣之門,獲得殊勝人天依身。關於功德,有很多典故,這裡就不需要多講了。第三、具足一切功德,福德較餘更勝。第四、福德廣大。第五、能成至尊慈氏眷屬上首。第六、一切生中獲人天身,次第證得阿羅漢及無上佛陀果位。

所以,此法功德不可思議,而且容易行持。所謂「容易」是說:初受戒時,集中精神,謹慎小心。受完之後,雖然不那麼小心翼翼,福德仍會增長。菩薩即便在睡覺時,也像在修三摩地,在不斷積累福德。很多經論都說:「雖久習念誦,及餘眾苦行,然心散它處,佛說彼無益。」其他很多善業是這樣的,如果以散亂心而作,則功德利益不能如實生起。所守護的學處只有八個,時間又不是很長,然而功德利益不可思議,易行、利大。
好,就這樣,有些我們明天再講。
 
正行
【中間念誦部分略】
現在我們是從頭開始念誦。師長給我們傳戒的時候,各自已經都先念誦完了。禮敬、獻曼荼羅,然後受戒,這些不要忘了就可以。現在念誦這些,是為了讓大家知道怎麼做,為了積累經驗。之後是七支供養,也就是「所有十方世界中」等。這一段是廣大七支,平時自己在家受的話,念誦簡略七支即可。

我們首先要對歸依處三寶生起深忍信解:要怖畏總生死、別惡趣苦,然後對歸依處三寶發起深忍信解。之後,決定需要發起菩提心,欲令等虛空際如母有情解脫眾苦。自他一切有情無法免受總生死苦、別惡趣苦,並且將來仍將受此苦惱。如果問:「誰有能力將他們從這些苦中解救出來呢?」經中說,只有歸依處三寶。要一心深信:十方勝者、菩薩有這種能力。自他一切六道有情暫時和究竟的怙主、歸依處,以及能夠寄予希望的對象,除了三寶即十方勝者、菩薩等之外,再沒有其他。就這樣思惟,生起猛利信心。

對於等虛空際六道如母有情,僅僅是由於生死遷轉的緣故,而未能認出,實際上在眾多前世中,未曾作過我母親的,一個也沒有。無論今生的母親,還是前世的母親,都以恩德將護養育我們,這一點上都是一樣的。作我母親的時候,以大恩德將護養育我們的那些六趣眾生,我一定要讓她們畢竟永離總生死苦、別惡趣苦,無論如何要將她們安置於無上解脫佛陀果位。然而,現在我沒有這種能力,而且如果不證佛位,也將不會有這種能力,所以無論如何一定要證佛果位。這樣思惟,發起菩提心。歸依、受菩薩戒部分,請跟著念誦。(念誦略)

念完第三遍最後一句的時候,要想到:自己的相續中,已經得到了清淨菩薩戒,已經發起了為利有情願證佛位的菩提心。為令一切有情離苦,而發起菩提心;為利一切有情,願證無上佛陀果位。那麼,為證佛位,我們要做什麼呢?就像過去諸佛在有學道位,發菩提心,行菩薩行,我現在也要在十方勝者、菩薩面前,如理受大乘長淨戒,很好地得戒,如理守護,盡力修行,令暇滿身具足義利,為證佛位,正修佛法。這樣思惟而去受戒。請跟著念誦受戒。(念誦略)

念誦第三遍最後一句時候,要想到:自己的相續中,已經生起了清淨的大乘長淨戒,而且自己要像昨天所說的那樣,好好地如理守持。在一晝夜的時間內,對各支分全無違犯,如理守護,在此之上,要盡己所能造集善業。要這樣思惟。(念誦略)受戒以後如理守護,是最重要的。就像昨天所說的那樣,思惟:要如理守護學處。然後,複誦長淨戒的學處。(念誦略)

受戒圓滿了,有事可以離開。大乘長淨戒有不可思議的廣大功德勝利。如果從時的角度而言,就如《三摩地王經》所說(只是大意):“若於聖教未衰損時,經於多劫於千萬佛,供養上妙飲食物等;若於教法衰頹之時,雖於一日守一學處,所得功德較前更大。”如果受大乘長淨戒,經一日夜如理守護,所有福德等同虛空,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及,無需贅述。依靠所獲無量福德,能得圓滿安樂;因緣既具,決定感果,所以決定能得圓滿安樂。所以,與獲得百千如意寶相比,經一日夜受持大乘長淨戒義利更大,而且是更大的良緣。

從境的角度而言,也有很大的功德利益。比起在賢劫中,身處淨土而作修行,在穢土中哪怕在很短暫的時間內奉行一善,能積累更為廣大的福德。譬如有人因極饑渴而將死去,如果這時候給他一點稀粥,比起平常有吃有喝的時候給他豐富的食物,對他來說幫助要更大。與此相似,現在我們正身處最極穢濁的穢土,又逢五濁惡世,佛陀教法正衰頹之際,如果受大乘長淨戒,哪怕在短暫時間內,能夠如理守護,所累積的福德如果有形狀,將極廣大無法稱量。

藉由斷殺生等,能得怎樣的究竟果呢?將安立成辦如同無死金剛佛身的堪能。同樣,藉由斷妄語等,將安立成辦佛的百善名稱和梵音妙語的堪能和習氣。藉由斷歌舞等,未來可得佛身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好的莊嚴。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,經典中曾說各各學處的功德,這裡不一一講了。

從大乘長淨戒的自性的角度,又說了九種功德利益。第一、昨天已經說過了,人及非人不能損害。如經所說:「如毒蛇及大黑龍,不害具戒況其餘。」過去在波斯匿(勝光)王時代,有一天晚茶時間,波斯匿王吩咐一個受過大乘長淨戒的郵差,讓他去給一個犯人送飯。這時候已經是傍晚了,路上碰到了三類非人在為害,然而他卻免於受到損害。這是由於他有清淨的大乘長淨戒的緣故。這是人及非人不能損害的故事。第二、守護善法的天人會守衛、保護我們。已受大乘長淨戒,並如理守護,乃至未退失中間,欣樂善法的天人將會不分晝夜地作守衛、保護的事業。這是佛經所說。未受大乘長淨戒的人,和已經受持此戒並如理修行的人,在善業的增長方面是無法相提並論的。一個人如果未曾受過此戒,縱使造集善業直至劫末,所得福德也比不上一個已受此戒、經一晝夜如理修善的人。

平時我們會請求師長為我們發願,其實可以各自發願。各自好好地受清淨的大乘長淨戒;佛經中說:如果戒律清淨,無論發什麼願,都決定會實現。這是佛親自宣說的。如果要發願,就各自好好地受戒,絲毫不違越戒律制限,並好好發願。不要隨隨便便發願,更不能發惡願,就像損害他人之類。應該發願:希望我們的心相續中,速疾生起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清淨見,以及生、圓二次第瑜伽修持。不僅僅是為我們自己,要發願:等空一切如母有情皆能離苦,並且相續中速疾生起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清淨見。為了成辦這些,我們需要做什麼呢?為了修行,為了在相續中引發出離心、菩提心、清淨見,我們要身體健康、長壽無病、生活便利。為了積集福德,需要有飲食、富樂、受用,以及各種良好的條件。為此,我們需要事業,需要工作,要照顧好我們這個色身。

由於我們受大乘長淨戒,可獲殊勝人、天依身。戒律是獲人、天身的因,就像種子那樣;實際最根本的是種子,而非其餘如水、肥等。如果想獲得人、天身,然而卻不守戒,只是口誦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之類,而求往生極樂淨土,是沒什麼用的。說「沒什麼用」,估計有些人會生氣。實際上,應該累積這些的因,也就是守持清淨戒律,在此之上念誦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發願往生極樂淨土,將會很容易成辦。能得善妙依身,所以也能容易往生極樂。類似這樣,獲得殊勝人、天身的故事,在佛經中有很多,這裡不需要講。還有就是,值遇慈氏佛教法。如果守護大乘長淨戒,在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裡,受大乘長淨戒,並能好好守護,那麼在未來世,至尊慈氏在南贍部洲出世的時候,能受生為其眷屬,蒙慈氏佛為其說法。所以,為了值遇慈氏佛教法,離生死苦,斷除生死,現在受大乘長淨戒,精勤修習,並好好發願,是非常重要的。

受了大乘長淨戒之後,如果能如理清淨守護,可以得到守護善法的天人的保護,自不必說;非人等不能為害,也無需多說。非但如此,也會成為人天恭敬、供養的對境。如果能在三十、十五、初八這些日子裡受戒,在佛經裡有人就說:守近住戒的人,就像帝釋天。對此,佛說:「你不要那樣說。應該說像我一般,堪為人天恭敬、供養對境。」大乘長淨戒易行、義大,對此我們昨天已經說過了。跟其他善行不一樣的是,最初受戒時集中精神,此後雖然心思散亂,對功德利益全無障礙,會如理得到功德利益。所以,比起其他善行,容易行持,而且所守護的學處很少,守護的時間也不長,所以比較容易保持清淨。總之,對我們而言,沒有比這個更加易行、義大的了。還有,如果能如理守護,會成為證得解脫和一切智的因。佛說:「隨護八戒可成佛。」也就是說,好好如理守護大乘長淨戒,會成為證得圓滿正等覺佛位的因。